烤箱用什么器皿?
一、烤箱用什么器皿?
1、不锈钢容器
这种容器非常耐高温,并且还容易清洗,同时加热过程中,容器内部的食物也更加容易受热。
2、耐高温玻璃
这种容器一般可耐一百八十度到两百度左右的高温,并且容器厚度也比较厚,即使放入烤箱也不会开裂,而普通玻璃容器不可以使用,否则容易因为高温而出现损坏。
二、甑是什么器皿?
甑子(甄子),古代炊具,甑子是从中国古代就开始流行使用的一种做饭的器具,主要用于蒸米饭,(现在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区仍然广泛使用)外部略像木桶,但里面篦子为竹篾编成的向内、向上略拱的圆锥形蒸底,因此有许多小孔,放于鬲、或锅上蒸食物。杉木材质轻软、纹理直,是做甑子的上好材料。
三、斛是什么器皿?
斛是一种容器,
唐朝之前,斛为民间对石的俗称,
1斛=1石,
1石=10
斗=120斤。
汉朝许慎.《说文解字》:“斛,十斗也。”
宋朝开始,改为1斛 = 5斗,而1石 = 2斛,也就说到明朝时候1斛是60斤,
斛子的体积也不是很大,你到超市里面看看3袋10公斤的大米堆起来体积有多大,
斛是一个类似于大酒杯的容器,上交公粮的时候,先把粮食倒到斛里面,可能是检查质量看粮食的成色,要求把把斛子倒满,上面还有一个圆锥体状的尖,这时管事的官员上去猛提一脚,要求斛子不倒,但是上面的尖洒下来了,洒出来的粮食不允许老百姓回收,算是运输和保管中的损耗,百姓再把斛中余下的粮食拿去称重,无形中多交不少粮食,这些成为明朝各级官员的一笔半公开的一笔收入。
四、器皿豆是什么?
盘下附高足者称为豆,豆即是此类物品的泛称,也专指木质的豆,陶质豆称为登,竹质的豆则做笾,都是盛食的器皿。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产生陶豆,沿用至商周时期,汉代已基本消亡。
青铜豆最早产生于西周而不见于商代。商周时期,豆均是专以盛装肉食的,广泛用于祭祀场合,故后世以"笾豆之事"代指以食品祭神,豆类器皿因此被称为"礼食之器",用途甚明。
五、器皿芯是什么?
1. 器皿芯是指制造器皿时的内芯,用于支撑和固定器皿的形状的结构。
2. 器皿芯一般由陶瓷、石英、高岭土等材料制成,它是制作陶瓷、玻璃等器皿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 器皿芯的形状和大小会影响器皿的外形和重量,选用不同的器皿芯能够制作出多种不同的器皿形状和大小,因此器皿芯是制作器皿的重要环节。
六、元朝什么器皿发达?
元朝瓷器的器形十分丰富,大致主要有碗、盘、瓶、杯、罐、炉、觚、盒、匜、枕、笔架、水盂、执壶、托盏、器座、砚台、军持、谷仓、花盆、人物造像等。
元朝瓷器精美大方,清新脱俗,它不仅借鉴了国内各种艺术形式与多样性文化,而且特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七、卣是什么器皿?
卣是中国古代盛酒器
卣,具体出现时间是未知,盛行使用时期为商代跟西周时期。当时用来装酒用。所以外观上大部分是圆形,椭圆形,底部有脚,周围雕刻精美的工艺图案。
卣(读作“有”)是中国先秦时期酒器。口椭圆形,足为圈形,有盖和提梁,腹深,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圆筒形等。
卣常见于商朝和西周时期,通常商朝的卣多椭圆形,西周则多圆形。
八、器皿什么意思?
意思:饮食用具,如杯、盘及尊彝之类。后泛指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拼音:器皿 [qì mǐn]。
引证:
《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 王妈妈 将一应田地宇舍,什物器皿,尽行变卖。”
朱自清 《威尼斯》:“ 威尼斯 的玻璃器皿,刻花皮件,都是名产。”
九、甏是什么器皿?
甏,读音bèng
◎ 瓮一类的器皿。
详细字义
◎ 甏 bèng
〈名〉
〈方〉∶大瓮,坛子 [earthen jar]。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盛器。如:咸菜甏
康熙字典
【午集上】【瓦字部】甏 ·康熙笔画:17 ·部外笔画:12
《字汇》蒲孟切,彭去声,甁甕。
甏肉干饭:
甏肉干饭是济宁地区汉族传统名小吃,甏是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甏肉顾名思义,用甏盛放烹制的肉。起源于元朝。
十、尊是什么器皿?
尊是一种古典器皿,它通常用来储藏各种香水、香料或者消毒剂。它特别有趣的是,它的外形很像一个蜡烛,上面有一个小盖子,当你打开盖子时,你会看到一个圆形的小洞,里面装的是你想放的东西。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唐代,此时的尊是使用陶瓷制作的,多数都是圆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尊也出现了不同的材料,从陶瓷、玉石到现代的玻璃和塑料,都可以成为尊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