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茶叶资讯 > 正文内容

中俄茶叶贸易历史?

admin 2024-08-15 05:25 茶叶资讯 0

一、中俄茶叶贸易历史?

中俄茶叶贸易应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492年到1840年,通过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茶路,中国向外输出丝绸和茶叶等大宗商品,东方文明与科技借贸易通道自东向西扩散,助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第二阶段从1840年到1900年,逐渐形成以汉口为中心的中俄茶路,欧洲国家通过全球殖民扩张取得支配性的经济优势,东方“朝贡贸易体系”被西方“世界贸易体系”取而代之,国际茶叶贸易的繁荣实际上加重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机;第三阶段从1900年到1945年,以西伯利亚铁路为主线的中俄茶路,其特征为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不断加强,此时的华茶在国际市场上被边缘化。

第一阶段,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茶路

地理大发现以后,以地中海体系、印度洋体系为中心的传统贸易格局被打破,欧洲人建立了大西洋体系,开辟了东西方海上航线,逐渐将世界连成一体。这种贸易空间范围的变化,对世界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7世纪,茶叶开始取代丝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流入的白银对中国明清两代经济和人口的迅速扩张起了助推作用,加强了本应受到冲击的朝贡贸易体系的承受能力;在欧洲,亚洲的茶叶与非洲的咖啡、美洲的巧克力一起成为中产阶级的“兴奋剂”,酝酿着工业时代来临前的变革。

16世纪后半叶,俄国向亚洲的殖民扩张可视为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延续,所造成的地理和国际格局变化,包括俄国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征服,以及与中国的接壤。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正式许可两国贸易往来。同年,俄罗斯西界对欧洲经济开放,东西方的贸易联系进一步加强。来到西伯利亚收购皮毛的俄商,发现中国的砖茶在这里可作货币使用,于是在边境大量采购砖茶;进京的商队也将为数不多的散茶带到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等地。随着俄国经济的发展,对中贸易需求不断扩大,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形成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边境互市。至18世纪末,“武夷茶”取代“南京布”成为恰克图市场上的主要商品,茶叶从武夷茶区运至恰克图市场交易,再穿越俄属西伯利亚,最终抵达圣彼得堡,甚至远赴欧洲。19世纪中期,茶叶占中俄贸易的比重一度高达94.9%,俄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华茶第二大进口国。面对白银外流的压力,俄政府曾在1800年颁布法令,规定恰克图市场上俄商只能进行易货贸易,从而实现了俄国由原料(毛皮)出口向工业制成品(呢绒、棉布)出口的产业结构升级。

与穿越地中海的丝绸之路,以及绕过好望角的海上商路相比,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万里茶道”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延伸,而非东西方远距离贸易的组成部分。正如1792年《恰克图市约》所言,“恰克图互市于中国初无利益,大皇帝普爱众生,不容尔国小民困窘,……是以允行”。这种带有恩惠性质的贸易是中国“以茶治边”政治逻辑的延续,更多具有外交特质而非经济属性。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英国打开了中国通商的大门,中国被卷入全球市场经济,俄国才得以摆脱贸易附属地位,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逐步掌握中俄茶贸的主导权,茶叶之路也随之变迁。

第二阶段,以汉口为中心的中俄茶路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扩散,西方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并在政治、军事方面取得世界霸权,将欠发达地区和国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当茶叶从中国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欧洲的工业制成品也开始寻求进入中国市场的途径:英国商人在武力侵略过程中推进经商,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俄国商人则渔翁得利,利用条约体系,排挤华商,攫取贸易利权。

鸦片战争后,受到英国纺织品竞争的俄国商品在恰克图市场严重积压,太平天国运动又导致市场上的茶叶价格高企。1855年,俄政府终于放弃“以货易货”政策,致力于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贸易优势。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与《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签订,俄商得以长驱直入中国内地采购茶叶,在汉口、九江、福州就近制作砖茶回输俄国,并于新疆、内蒙古一带沿途洒卖,形成产业性垄断。19世纪70年代以后,绝大部分的输俄茶叶由汉口出发,经水路运至天津,再走陆路抵达恰克图。由于享有极优惠的税率,该线的茶叶出口额稳居输俄华茶总额的一半以上,1878年更是占到输俄华茶的81.9%。

俄国因航运能力不足,直到1870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才真正形成一条往返于上海—敖德萨的运茶航线,但“因陆路所历风霜,故其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经过南洋暑热,制茶味亦减”,以汉口为中心的水陆联运是中俄茶贸的主要路线,“商队茶”也受到欧洲高端茶叶市场的欢迎。然而,茶叶作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在出口额不断增加的同时,却未促成国内的技术突破和工业革新。究其原因,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强化了中国经济的欠发达与依附症状,形成“没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导致的结果则是中国朝贡贸易体系土崩瓦解,以及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伴随着全球贸易体系的变迁,中俄茶路也面临着新的变局。

第三阶段,以西伯利亚铁路为主线的中俄茶路

19世纪后期,西方国家通过向殖民地大量输出资本和技术,控制殖民地经济,在便利全球贸易的同时,也吞食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福利。19世纪70年代,英商退出汉口茶市,转而发展印度、锡兰等地的殖民地茶业,在国际市场上排挤华茶。至1902年,华茶出口萎缩到占世界茶叶市场总量的6.5%。与中欧贸易联系疏远相对应的,是中俄贸易联系的加强。1880—1914年间,中国输往俄国的茶叶增加了近两倍,占中国全部出口茶叶的一半以上,中国茶业对俄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9年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贯通,以及1885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铺设完成,打开了大陆经济开发的新大门,东西方贸易向北美太平洋一带分流。俄国位于欧亚之间,得益于欧洲经济技术的外溢,在亚洲享有一定的区域性优势。为了完成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同时垄断欧亚贸易,俄国决意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并力图建立中俄同盟。时逢甲午战败,清政府迫于压力,与俄签订《中俄密约》,同意俄国在中国境内建造中东铁路。1905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贯通,华茶从临近中国产茶区的各港口海运到大连或符拉迪沃斯托克,再经西伯利亚铁路运输到俄国和欧洲。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80%的输俄华茶都是经铁路运输。中俄茶叶贸易量虽再度增长,但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外缘依附属性进一步加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直至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中苏茶路断绝。

与“丝绸之路”开通与发展的历程不同,中俄茶叶之路自诞生起就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生发展,并受其影响,以全球史的眼光重新探究中俄茶路的变迁历程,可看出其大体遵循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轨迹,同时也反映了国际格局、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进入21世纪后,双边、多边组织的建立,国际合作理念的实施等,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提供了良机,茶叶亦成为亚洲区域经济的新纽带之一。

二、茶叶贸易发展产生的历史原因?

1老牌殖民帝国 殖民地不断广大 原料丰富 劳动力廉价

2 1840后势力逐步扩展到中国 利用不平等条约 攫取在华巨大利益

3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4第一次工业革命 带来先进的运输工具

5茶叶利润巨大

三、中英贸易历史?

鸦片战争前,中英的贸易茶叶、丝绸、瓷器三样中国特产,一直备受西方国家欢迎。中国与英国的贸易也是一样。英国人爱喝中国茶。据相关贸易数据显示,1830年,英国进口中国茶叶3000万磅,到1840年时,高达5000万磅。

据相关贸易数据统计,在1760-1800年的四十年间,英国与中国的进出口逆差达到了2100万英镑,約合6300两白银。

四、东北贸易历史?

以1861年营口开埠为始,至1945年日本投降为终。历经清末,民国,伪满三个历史阶段,前后延续85年。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辉煌一页。起步晚,发展快。鸦片战争之后才有的营口对外交流窗口。后来成立辽南三巷,使得原来的小渔村大连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商埠。东北对外经贸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五、茶叶贸易:如何开展茶叶贸易业务

茶叶贸易市场概况

茶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茶叶贸易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巨大的需求和潜力。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是主要的茶叶生产国,而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地是茶叶的主要消费市场。

开展茶叶贸易的前期准备

首先,需要对茶叶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各个国家的茶叶需求、价格趋势和贸易政策。其次,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和贸易伙伴关系,选择可靠的茶叶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至关重要。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进出口手续和贸易条款,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标准规定。

选择合适的茶叶品种

在开展茶叶贸易时,需要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和趋势,选择适合的茶叶品种。比如,中国绿茶在西方市场有着较大的潜在需求,斯里兰卡红茶在中东市场备受青睐,而日本的抹茶则受到全球茶叶爱好者的追捧。

了解贸易政策和贸易壁垒

茶叶贸易涉及到各国的贸易政策和贸易壁垒,包括关税、配额、检验检疫等方面的规定。在开展茶叶贸易时,需了解清楚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和相关法规,确保合规经营。

建立营销渠道和品牌推广

除了通过传统的贸易渠道进行茶叶销售外,还可以考虑利用互联网和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同时,通过参加国际茶叶展会、举办品鉴会等方式,提升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风险防范和合同管理

在开展茶叶贸易过程中,需注意货币汇率波动、供应风险、贸易纠纷等风险因素。建议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同时在与供应商和客户签订合同时,明确交货期、质量标准、付款方式等关键条款,以降低贸易风险。

致谢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这些关于茶叶贸易的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开展茶叶贸易业务。

六、世界茶叶贸易基本特点?

世界茶叶贸易的基本特点:一是全球茶叶种植区域集中;二是茶叶进出口也较集中;三是红茶是世界茶叶贸易主要品种。

一、全球茶叶种植区域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目前,世界上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茶叶,但种植区域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中,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面积位居世界前三位,2017年种植面积分别为222.5万公顷、62.4万公顷和23.2万公顷,占全球茶叶种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54.6%、15.3%和5.7%。产量排名与种植面积略有差别,产量排名前三位的国家是中国、印度和肯尼亚,2017年产量分别为245.9万吨、130.4万吨和43.3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比重分别为40.3%、21.7%和7.2%。

二、茶叶进出口较集中。

尽管种植茶叶的国家和地区仅有50多个,但参与全球茶叶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却多达170多个。在这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是世界前三大出口国,2017年出口茶叶46.8万吨、36.7万吨和28.9万吨,占全球茶叶出口量的20.3%、15.9%和12.5%。前三大进口国为巴基斯坦、俄罗斯和美国,2017年进口茶叶20.5万吨、18.1万吨和16.6万吨,占全球茶叶进口量的18.6%、16.5%和15.1%。

三、红茶是世界茶叶贸易主要品种。

国际上一般将茶叶分为绿茶(greentea)和红茶(blacktea),其中红茶是全球茶叶贸易的主要品种。2017年世界茶叶出口230.7万吨,其中红茶出口166.1万吨,占72%;绿茶出口为45万吨,占19.5%。

七、茶叶出口贸易现状?

以2020年为例,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如下:

2020年1-12月,中国茶叶出口量总计为34.88万吨,比2019年全年减少1.77万吨,同比减少4.86%。分茶类来看,2020年全年,除普洱茶外,其余茶类的出口量均有不同幅度减少。

茶叶月度出口量普遍下降:据中国海关数据,2020年12月,中国茶叶出口量为2.46万吨,同比减少24.88%,出口额为1.59亿美元,同比减少17.11%,12月出口均价为6.47美元/千克,比2019年同期上涨10.34%。

八、世界茶叶贸易基本特点?

世界茶叶贸易的基本特点:一是全球茶叶种植区域集中;二是茶叶进出口也较集中;三是红茶是世界茶叶贸易主要品种。

一、全球茶叶种植区域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目前,世界上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茶叶,但种植区域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中,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面积位居世界前三位,2017年种植面积分别为222.5万公顷、62.4万公顷和23.2万公顷,占全球茶叶种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54.6%、15.3%和5.7%。产量排名与种植面积略有差别,产量排名前三位的国家是中国、印度和肯尼亚,2017年产量分别为245.9万吨、130.4万吨和43.3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比重分别为40.3%、21.7%和7.2%。

二、茶叶进出口较集中。

尽管种植茶叶的国家和地区仅有50多个,但参与全球茶叶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却多达170多个。在这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是世界前三大出口国,2017年出口茶叶46.8万吨、36.7万吨和28.9万吨,占全球茶叶出口量的20.3%、15.9%和12.5%。前三大进口国为巴基斯坦、俄罗斯和美国,2017年进口茶叶20.5万吨、18.1万吨和16.6万吨,占全球茶叶进口量的18.6%、16.5%和15.1%。

三、红茶是世界茶叶贸易主要品种。

国际上一般将茶叶分为绿茶(greentea)和红茶(blacktea),其中红茶是全球茶叶贸易的主要品种。2017年世界茶叶出口230.7万吨,其中红茶出口166.1万吨,占72%;绿茶出口为45万吨,占19.5%。

九、斯里兰卡茶叶历史?

斯里兰卡出产举世闻名的锡兰红茶。有些出口红茶的包装盒上,会记载一段有关锡兰红茶诞生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浪漫传奇。

  1824年,一艘英国船载着中国武夷山的茶树,穿越大洋来到锡兰岛(斯里兰卡旧称锡兰)。它与此前从印度来的阿萨姆茶树相恋结合,诞生出锡兰茶。它兼具武夷山红茶的香甜和阿萨姆红茶的浓厚,40多年后乘商船从锡兰继续向西,很快便风靡欧洲。

十、恩施茶叶历史?

答:恩施有向皇上的贡茶,应2000年饮茶历史。

相关文章

怎么识别茶叶的品质?

怎么识别茶叶的品质?

一、怎么识别茶叶的品质? 1、质感,品质好的茶叶用手一捏就能轻易被捏碎,品质差的茶叶则不易被捏碎; 2、茶形,品质好的茶叶紧细、圆直、匀齐、身...

普宁茶叶有哪些品种?

普宁茶叶有哪些品种?

一、普宁茶叶有哪些品种? 普宁茶叶是广东省普宁市的特产,主要有黄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品种。其中,黄茶是普宁茶叶的代表,具有鲜香、柔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