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乐属于燕乐吗?
一、承天乐属于燕乐吗?
隋朝统一以后,边疆各民族和中原的音调融汇,宫廷燕乐中均以法曲为主,后制定了《七部乐》:一、《清商伎》;二、《国伎》;三、《龟兹伎》;四、《安国伎》;五、《天竺伎》;六、《高丽伎》;七、《文康伎》。隋大业中(公元605-618年间),增《疏勒伎》和《康国伎》,同时将《文康伎》改为《礼毕》,改《国伎》为《西凉伎》,遂成《九部乐》。
承天乐不属于燕乐。
二、燕乐是什么?
“燕乐”就是以这种大量传入的胡乐为主体的新乐,其中包含一部分民间音乐的成分。
燕乐是中外音乐交融结合而成的一种新音乐。词所配合的新兴音乐主要指的就是燕乐。燕乐的主要乐器是琵琶。琵琶是一种弦乐器,共有28调,繁复多变化,在音律上有很大发展,可以用它来创制出无数动人美听的新鲜乐曲。
燕乐在社会上风行一时,对文人诗歌和民间乐曲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词的产生和创作,其大部分就是为配合这种流行的新乐的曲调。配合燕乐曲调填制长短句的歌词,在唐代是比较晚出现的。
三、燕乐指的是什么?
“燕乐”就是以这种大量传入的胡乐为主体的新乐,其中包含一部分民间音乐的成分。
燕乐是中外音乐交融结合而成的一种新音乐。词所配合的新兴音乐主要指的就是燕乐。燕乐的主要乐器是琵琶。琵琶是一种弦乐器,共有28调,繁复多变化,在音律上有很大发展,可以用它来创制出无数动人美听的新鲜乐曲。
燕乐在社会上风行一时,对文人诗歌和民间乐曲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词的产生和创作,其大部分就是为配合这种流行的新乐的曲调。配合燕乐曲调填制长短句的歌词,在唐代是比较晚出现的。
四、“燕乐”指的是什么?
隋唐的宫廷燕乐体制是“部乐制”。
隋朝建立不久,便以法令形式颁布了“部乐”的燕乐体制。这是以国名、地名作为乐部名称的隋代宫廷燕乐,包括清乐(传统音乐)、西凉(今甘肃)乐、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天竺(印度)乐、康国(即康居,今新疆北部及中亚)乐、疏勒乐、安国(中亚细亚)乐、高丽乐、礼毕(最后所奏,一说即文康乐)。唐初改为“十部乐”,包括燕乐(杂用中外音乐)、清商伎(传统的旧有音乐)、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在今新疆)伎。清乐或清商伎,保存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旧乐。它们所演奏的乐曲是根据外来音乐重新创作的,并保存了较多外来音乐的面貌,仍冠以外国或外族之名。自汉魏以来,大量吸收和消化外来音乐,是这时期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之一。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礼毕”,十四年,又将“燕乐”列为首部,形成了唐代的“九部乐”。九部乐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宫廷燕乐的含义,而是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贞观年间,“景云现,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收制作了《景云河清歌》,名为“燕乐”。这是一部宣扬帝王功绩、歌颂太平盛世的乐舞,一般用于庄重场合表演。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统一高昌。十六年一月,将“高昌乐”专立乐部,形成“十部乐”。古高昌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是古代中西交通枢纽之一,音乐风格接近于龟兹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音乐文化交融鳆特色。
到高宗时,才以音乐歌舞的特点和表演形式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大部。坐、立部伎基有十四部乐舞。立部伎八曲,坐部伎六曲。这些乐舞的制成年代大都在太宗、高宗、武后、玄宗四朝,正是唐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内容以歌颂统治阶级的功德、盛世为主。音乐风格如《旧唐书·音乐志》所云: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大定乐加金钲;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坐部伎“自长寿乐以下,皆用龟兹乐。舞人皆著靴。惟《龙池乐》备用雅乐笙磬,舞人蹑履。”
五、清乐雅乐燕乐属于?
清乐是魏晋时期的民间音乐,雅乐是宫廷或祭祀正式场合的音乐,燕乐也叫宴乐,是朝宴酒席时所听的音乐。三者都属于七声调式,由在五声调式的宫商角徵羽中加入了两个偏音构成。其中:清乐加入清角(4),变宫(7);燕乐加入清角(4),闰(b7);雅乐加入变徵(#4),变宫(7)。
六、燕乐的构成要素?
燕乐又称“宴乐”,是隋唐时期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歌舞音乐。
燕乐中包括多种音乐形式,如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
其中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曲,在唐代燕乐中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
燕乐所使用的主要乐器有琵琶、箜篌、筚篥、笙、笛、羯鼓、方响等。
七、隋唐燕乐分布名称?
隋代初年,宫廷燕乐置七部乐: (1)国伎,即西凉伎,出于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2)清商伎,指中原和江南地区的传统音乐; (3)高丽伎,高丽在今朝鲜; (4)天竺伎,天竺指古印度; (5)安国伎,安国即今中亚布哈拉; (6)龟兹伎; (7)文康伎,是最后的一个结束节目。
此外,又杂有疏勒(今新疆喀什噶尔)、扶南(今柬埔寨)、康国、百济(朝鲜古国)、突厥、新罗(朝鲜古国)、倭国(指日本)等伎。隋炀帝时又加以调整,定为九部: 清乐(即清商伎)、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即文康伎)。这些项目可以反映,当时朝廷已经广泛地搜集到国内外的多种乐舞。但这些只是朝廷举行宴会时乐舞表演的节目次序单,目的在炫耀皇帝的“威德”,不能反映当时社会上新音乐的内容。
八、燕乐包括哪些音乐形式?
燕乐又称“宴乐”,是隋唐时期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歌舞音乐。燕乐中包括多种音乐形式,如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其中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曲,在唐代燕乐中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燕乐所使用的主要乐器有琵琶、箜篌、筚篥、笙、笛、羯鼓、方响等。
九、燕乐的舞蹈有哪些?
此乐分4部,《景云乐》即上述《景云河清歌》之舞,以庆贺祥瑞,舞者8人;《破阵乐》和《庆善乐》旨在歌颂唐太宗的武功文德,舞者各4人;《承天乐》宣扬皇帝是受天命而统治天下。至唐代晚期,4部乐舞仅存《景云乐》,其他3部失传。
十、燕乐有哪些重要特征?
在隋朝初年,燕乐按音乐来源和乐队编制分为七种,即“七 部乐”,到隋场帝的时候又增加为九部。 唐太宗时改为十部乐,包括燕乐(杂用中外音乐)、清商伎(传统音乐)、西凉伎、 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伎。
到唐玄宗时,又根据表 演形式将十部乐归为坐部伎、立部伎两大类。 坐部伎在室内坐奏,人数较少,音响 清雅细腻,注重个人技巧;立部伎在室外立奏,人数较多,场面宏大、气氛热烈, 有时还加人百戏等。
在当时的宫廷音乐中,坐部伎地位最高,立部伎次之,雅乐地位 最低。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立部伎》中说:“莖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 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 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乐悬 操雅音。
”可见在中唐时期,燕乐已经完全取代了雅乐的地位,成为宫廷音乐中绝 对的主角。